中原,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核心基因的中原大地,孕育了无数历经岁月沉淀的“老字号”。这些商号不仅是河南商业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更是中原文化在饮食、工艺、医药等领域生动鲜活的见证。从唐宋时期的市井烟火到当代的商业复兴,河南老字号以独特的技艺与精神,书写着跨越时空的匠心传奇。
一、历史脉络:千年商脉的薪火相传 河南老字号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东京城的商业繁盛时期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潘楼、白矾楼等酒楼茶肆,已形成商号传统的雏形。明清至民国,茶庄、染坊、药铺等业态在开封、洛阳等地集聚,形成了“商贾云集”的繁荣景象。如开封“第一楼”的小笼灌汤包、洛阳“真不同”的洛阳水席、商丘“归德大有丰”的酱菜等,皆在百年传承中沉淀出独特风味与技艺。这些品牌不仅是地域饮食文化的代表,更成为中原人家记忆中的味觉符号。
二、品牌矩阵:多元领域的匠心集群 截至2025年,截至2025年,河南省累计认定的“河南老字号”数量存在不同统计口径下的差异,主要分为以下两类:
展开剩余75%1. 河南省商务厅体系认定
根据河南省商务厅的官方数据,截至2025年3月,全省累计认定222家“河南老字号”。 2025年3月,河南省商务厅发布第七批河南老字号认定结果,新增61个品牌,累计总数达到222家。 2025年6月,第八批认定工作启动时,商务厅数据显示累计认定数量为217家,可能因统计时间或批次调整存在差异。2.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体系认定
另一体系由省民协等机构主导,截至2025年1月,共认定377家“河南老字号”,并同步认定94家中原贡品。 该体系自2007年起开展,侧重文化遗产保护,涵盖更广泛的传统技艺和品牌。商务厅体系更注重市场运营与品牌价值,而民协体系侧重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。例如,万医堂膏药、汝阳刘毛笔等品牌同时被两体系纳入。其中22家荣膺“中华老字号”,涵盖餐饮、食品、医药、工艺等多个领域。餐饮类中,洛阳“宴天下”承袭唐御厨技艺,以全羊宴、牡丹宴彰显西府菜精髓;开封“白记荟萃斋”的花生糕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,半糖配方与国潮礼盒的创新使其焕发新生。食品领域,“王守义十三香”“张弓酒”“宋河粮液”等以经典配方与广告语深入千家万户。医药方面,“滑县黄塔膏药”“洛阳平乐郭氏正骨”“万医堂膏药”等百年医堂,以祖传秘方守护百姓健康。此外,工艺类如“高家三彩”“汴绣”等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,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。三、保护与创新:老树新枝的破局之路
面对时代变迁,河南老字号在保护与创新中寻求平衡。政府层面,河南省自2007年起开展认定工作,建立数字化档案,推动非遗技艺申报,并设立专项政策扶持企业发展。如2023年开封市启动系统性保护工程,通过国风市集、文化专区展示等方式活化品牌。企业层面,创新实践层出不穷:兴盛德花生开发麻辣花生与沉浸式宋式体验店;王大昌茶庄推出冷泡茶、茶饮实验室,并举办宋词文化活动;明堂饭庄将“清真十大碗”真空包装,打破地域限制。这些举措不仅延续传统文脉,更以年轻化、数字化策略打开市场新局。
四、文化价值:地域精神的载体与传承 河南老字号不仅是商业品牌,更是地域文化的“活态博物馆”。洛阳水席的“二十四道菜,汤汤水水”蕴含中原待客之道;赊店老酒的酿造工艺暗合农耕文明的时序智慧;万医堂膏药的百年秘方见证中医文化的薪火相传。每一家老字号背后,都有一部家族传承的史诗,承载着诚信为本、精益求精的商道精神。在消费升级的当下,这种文化认同感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。
五、未来展望:守正创新中的中原复兴 当前,河南老字号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化,“老字号进景区”“非遗体验工坊”等模式将加速文化转化;电商渠道与年轻化产品的拓展,助力品牌突破地域局限。同时,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与资本助力,为老字号的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。唯有坚守匠心内核,以创新激活传统,河南老字号方能实现从“历史符号”到“时代品牌”的蜕变,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商业中永续流转。
结语 河南老字号,是中原大地上的“时间雕刻师”。它们用百年光阴淬炼技艺,用代代相传守护文化,用创新突破回应时代。在这片土地上,每一份坚守都值得尊敬,每一次焕新都值得期待。当老字号与新时代相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的复兴,更是一个文明体系在当下的生动表达。
发布于:河南省